1325户部来提-《隆万盛世》


    第(2/3)页

    借钱付利息,大家其实也都能接受。

    “如果今年预算不动,可能真得等到明年初才能补上。”

    张学颜低头思索片刻才答道。

    “这就对了,至少半年时间是吧。”

    魏广德笑道,“给常盈库一分银子的利息就好。”

    就这次的事儿,三十万两银子的借款,可能就是半年时间,还常盈库三十三万两银子,魏广德自认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张学颜和江治倒是都没对魏广德的建议提出质疑,他们知道,户部把银子搬到常盈库那里,朝野反对声音不会很大,也合情合理。

    只是,张学颜,甚至是他江治,还有内阁所有人,都会被朝野喷一顿。

    是的,大明朝廷都要靠借贷度日了,肯定是户部没做好,工部浪费民脂民膏,内阁管理国家不行

    “魏阁老,说实话,我进户部这段时间也对户部各项收支进行了详细了解。

    如果按照往年正常开支的话,还有信心让户部有所结余。

    虽然首辅和你都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但不少还都停留在初期,短时间内根本就看不到银子。”

    听到张学颜这么说,魏广德微微点头。

    现在大明朝廷的现状就是这样,别看张居正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增收最重要的利器——清丈田亩才刚刚开始。

    魏广德想到把银元宝、碎银做成银币流通,从中朝廷可以获得一定制钱收入,这是实实在在进入户部的,但也就是弥补了之前的亏空,能够让朝廷有所结余。

    可是,伴随着的就是,张居正、魏广德开始在辽东和西南搞事儿。

    这些可都是花大钱的项目,特别是水师,那就更花钱。

    好在还有工部在前面顶着,工部的钱花完了才找户部,还有一丝缓冲。

    但最终,这笔银子还是会落到户部头上,工部的收入毕竟有限。

    就算因此增加摊派,地方上也只能增加征税力度,这和张、魏二人为民减赋的想法背道而驰,内阁就很能通过。

    魏广德不是初入官场,自然明白张学颜这话的意思。

    不过他没接话,只是微微点头。

    张学颜看魏广德不接话,也只能接续说道:“户部要想有结余,非得找到新的进项不可。”

    张学颜也豁出去了,直接说出心中想法。

    张居正只想让户部有结余,丰盈太仓,可是如果不能找到新财路,就他们花钱的手法,国库根本就存不下银子。

    “户部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这次,魏广德很直接开口,但是把问题抛给户部,让他们想办法,内阁也就只负责拍板。

    张学颜抬头看了眼魏广德,似乎是被他不要脸惊到了。

    就是你搞出来的事儿,如果没有辽东和西南的开支,两处可都能结余不少钱财。

    但是问到解决办法,却把难题甩给户部.

    张学颜看了眼魏广德,随即又低下头,可魏广德却盯着他。

    他感觉张学颜或许有想法,只是不想由自己提出来。

    先逼一逼,或许他自己就说了。

    果然,沉默半晌后,张学颜似乎鼓起勇气开口说道:“我曾听首辅大人提过,魏阁老有通过牙行征收货物商税的打算。”

    旁边的江治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事儿,有些惊讶,但只是看看魏广德,见他摇头,于是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做好一个旁观者。

    “确实,现在地方牙行有收取牙税,我也有过加强此法施行,为朝廷增加商税,其中一部分留给地方,一部份上缴朝廷。”

    魏广德开口道。

    明朝中期由于宝钞贬值导致课税司人事经费不足江南地区的课税司也因此被大量裁并,课税司征收商税的任务开始由熟悉当地商业状况的牙商负责征收,牙商的商税征收业务自此开始。

    嘉靖年间地方官府对商税的征收进行了改革,商税开始以“门摊科派”的形式由“牙商”和“坐商”平摊税额。

    牙商对商税征收的形式也变为按年承包商税,按季度以“包纳税银”的形式将商税上交官府。

    不过因为明初对商税税率定的极低,所以各地分配商税都很少,也就没有纳入赋税,而是作为地方收入,牙行的税银直接入地方官府支配。

    可魏广德知道,商税其实才是为了财政收入的大头。

    现在的大明工商业,早已经不是明初可比。

    如果能顺利通过贸易环节,也就是在牙行这个环节收取足额商税,大明的财政收入必定暴增。

    但是,要采取此策,首先就得把原来的制度改改,把这部分收益流到朝廷来,而不是按照现在的制度,依旧由地方所得。

    此前,朝廷能得到的,也只有钞关的收入,但那更多是通行费,其实算不得商税。

    魏广德有后世的印象,后世的税务部门收入,一般都是包含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等多个环节征税。
    第(2/3)页